又老了一岁了,毫无选择的。 外面下雨了。虾说定了蛋糕。 0点刚过,已收到很多短讯。明天的日子,同学朋友都忙碌不堪。能记得就已不错。 整理了本命龙年的琐细印本册子,送给自己。
此图片仅显示局部,请点击查看完整图片  详细内容... |
|
大约七八年前,写了个中篇,结局是那个安之若素的女子在阿尔卑斯少女峰索道事故中丧生,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来过瑞士,为什么会设置了这个场景,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潜意识。
欧铁很方便,但价格还真不便宜,甚至超过了机票。唯独异常的方便,火车站都在市中心,欧洲大陆的旧城都小,下了火车经停或者小住都不用再做舟车劳顿。 在苏黎世转了趟车,本来应该在琉森(Luzern)下车先安顿,一来临时兴起,二来也是不想浪费欧铁通票的日使用率,在琉森车站换了个站台直接登上开往因特拉肯(Interlaken)的金色山口观光线(GoldenPassLine)。因为转车时间仅有5分钟要跨越8个站台,瑞士的火车以安全和准点出名,赶得狼狈,终于在最后30秒钟内攀上火车,然后拖着笨重的行李在火车上穿行,一等舱的车厢在末端,一路走过去,经过每一节车厢的接驳处我都心有余悸的担心会不会站不稳的掉下去,于是通过时紧紧握住扶手,这种场景恐惧源自某部纪录片。终于安全到达,一等舱的车厢有宽大至顶的玻璃窗,桌上有地图,座椅沙发厚实加宽,也不枉提心吊胆从车头走到车尾。详细内容... |
|
欧洲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值,甚至想把余生筑建在地中海沿岸,生活在那些田园湖光中感性优雅并且悠闲,这种信念是怎样慢慢潜移默化的产生的现在已经找不到具体的根源。 然而当我到达欧洲,我掩饰不住失望。 但两年后,我开始完成这系列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依然是喜欢欧洲的,只不过我喜欢的是两个世纪以前的那个欧洲,从奢华的巴洛克的蓬裙开始到公主与王子的童话结束。
第一站,选择降落在德国。在德意志的严谨有序中入境、换乘,前往意大利。详细内容... |
|
电视上动不动就会见到昔日同学或者老师。 书店里杂志摊上动不动就会见到某故人的新书新作。 入错行,走错路,从此人生的境遇就相差个十万八千里。 HR经理不止一次问我,如果当年你选择了另一条路……可惜了。 我不曾放弃表面上主流体面的谋生方式,是怕自己出卖自己,但最终失去了自己。详细内容... |
|
一、茵河边上的桥
停留一天。特意的。在奥地利西南关隘的一座美丽的小城。 小,是指面积上和S城相比的。除此以外,它饱满沉淀的穿越时空的元素,澎湃我所有的念想。 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在德语里是茵河(Inn)边上的桥的意思。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是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详细内容... |
|